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897197.html 关于护栏与扶手的访谈 AnInterviewabouttheparapetandrailings 扶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建筑构件之一。从物质层面看,栏杆扶手的几何构成是建筑形式秩序的延续,其材料选择与搭接又是整体建构设计逻辑的体现。另一方面,它又和使用者的主体感受联系紧密。它激发人的触觉体验和想象,塑造使用者的身体姿态,诱惑人在建筑中行进,促进建筑流线的形成。而屋顶平台、建筑入口及外部空间中的扶手,还暗示了建筑内外的联系,参与建筑对地形与城市界面的定义。(范路) 范路:请从上述视角出发,分析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座建筑的扶手设计。另请结合自己的建筑实践或设计教学,介绍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扶手设计。 刘亦师:我在清华开设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一课讲的内容是“我们身边的近代建筑”,即清华校园内的那些建筑。说到“栏杆”,我首先想起的是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的图书馆一期的大厅。 墨菲设计的清华图书馆(建成于年)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教职员办公室,上层为阅览室,可同时容纳余人。其背后为三层书库,每层装置书架数十排。“建筑之壮丽,洵为全国之巨擘1)。墨菲年到清华学校视察图书馆工程时,对其外部比例及由红砖形成的肌理感到满意(图1)。图书馆的内部装饰材料采用意大利进口的浅灰色大理石,造价不菲,但取得了意想中的效果,墨菲赞叹说,“总体而言,这是我们所知建筑中最能打动人的室内装饰,对我们的事务所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2)(图2)。这其中应该包含了二层大厅墙面的整面大理石装饰(其拼合纹样颇似年代密斯的巴塞罗那馆的那种效果,图3)和大理石栏杆(图4)。 1图书馆外观,入口处戴白帽站立者为墨菲, 2清华图书馆室内,(1.2图片来源:墨菲档案) 3楼梯及二层大厅入口(摄影:刘亦师) 4一层(主入口)及二层大厅剖面(图片来源:年测绘图) 这里的扶手均位于二层,环绕步上二层大厅的大楼梯两侧。其形态与一般在西方建筑中所见的栏杆并无二致,但在这样一个图书馆大厅中,与高敞的空间和华丽的拱券相配合,同样用大理石精心打磨而成的栏杆也烘托出庄严持重和富丽堂皇的空间氛围。而且,栏杆是整个大厅空间中尺度最细小、数量最多,因而最为贴近人的建筑构件,对“软化”空间尺度感受发挥了关键作用。 图书馆一期这一历史建筑由于建材和施工质量一流,而且历年来维护得当,使清华园里多了一处纯正的西方古典样式的建筑,其室内装饰尤其可观。 年暑假小学期我们组织了对清华老生物学馆的测绘。老生物学馆是我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先生设计、年建成的教学楼,是年代清华的新“四大工程”之一。 关于“扶手”“栏杆”,这次测绘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室内两部楼梯的栏杆上,用铸铁做成了竖向的水波图案,每组3条。同时,在楼梯相对的墙面上还用与扶手等高的石材做墙裙,取得装饰上的呼应。3条水波纹的图案后来被提取出来,用在建筑外部窗洞的附加防盗网上(图5)。第二是屋顶女儿墙的装饰。杨廷宝原先装饰艺术风格的正立面(北立面)顶部装饰经过地震、风化等原因已脱落损毁,年学校基建处重修该处工程时,参比原设计图(图6),采用有机玻璃钢为材料仿制原设计的装饰图案(但在正面女像雕塑上有所简化),经济实用。这些在立面上的垂直线条的装饰面实际上也起到女儿墙的作用,围护着顶层平台空间(图7)。□ 5生物学馆一层窗户外观(摄影:刘亦师) 6生物学馆立面渲染图,年(图片来源:张复合教授提供) 7顶层平台所照新建的玻璃钢装饰背面(摄影:刘亦师) 注释 1)《清华周刊·本校十周年纪念号》,:学校方面,41. 2)墨菲致理查德·丹纳信(年6月2日),从北京返回汉口途中。详刘亦师.墨菲档案之清华早期建设史料汇论.建筑史(第34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范路:请从上述视角出发,分析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座建筑的扶手设计。另请结合自己的建筑实践或设计教学,介绍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扶手设计。 张昕楠:除却地面,扶手是建筑中与人的触觉发生直接关系的要素。引导、感知、边界、形式,上述词汇都可以作为扶手设计的关键词。一方面,“不得不设置”的扶手可以成为表现甚至强化建筑形式雕塑化语言的方式,这样的设计在贝聿铭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图1);另一方面,扶手本身也可以成为回应身体行为和意识知觉的媒介。以开门这个动作为例,“推”与“拉”既是受力状态的不同,同时也暗含了在“推”或“拉”之后,为进入者预设的心理预期——“直接”抑或“谨慎”的进入一个空间。在中村拓志设计的狭山森林小教堂中,门的扶手设计以看似相同的材料、形式语言,然而在其构造方式和形态上敏感的回应了不同的“推”与“拉”动作——无论推或拉,手均接触到木制的部分;木制部分的角度也巧妙的回应了“推”与“拉”的受力方向(图2)。 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处扶手,是卡洛·斯卡帕为斯坦帕尼亚基金会入口桥上那精致的充满了细节和材料感知的设计(图3)。木制栏杆的尽端,铜质的构件预示着栏杆的结束,同时也保证了木质最易被损毁的这个部位(尽端结束处)的延年性,材料和形式的反差带来视觉和触觉上的丰富感应(图4),这种节点方式也暗示出威尼斯造船技术中节点的处理方法和18世纪贵族家具连接的处理方式;两种材料的质感,无论在形式上、更在经历者手拂过的过程中提示着上升与平走的动作转折。这样的设计方式,使得不同材质相汇、交迭而没有任何特性的损失,而且以不同质感的对比强调出各自的材料、形式特性。□ 1-4摄影:张昕楠 中英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09期P16-17。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购买/09期《世界建筑》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